借貸有度 避免套路
國家金融監(jiān)督管理總局日前發(fā)布風險提示稱,長期以來,一些不法助貸機構或平臺通過混淆概念(把超出法律允許的貸款利息包裝成咨詢費,審批費,征信費等)、不實承諾(承諾高額度,快速審批,簡易審批,不上征信的)、隱瞞風險(多頭審批、違法APP竊取用戶隱私,倒賣客戶隱私等)的虛假宣傳手段,誘導消費者過度辦理貸款,特別是更為便捷的線上貸款。不僅給消費者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還可能使消費者陷入法律糾紛。上海小貸協會提醒廣大群眾警惕虛假宣傳誘導貸款的風險,提高風險防范意識。
虛假宣傳誘導過度貸款主要有以下“套路”:
一是混淆概念誤導貸款。一些不良機構或平臺通過偷換概念的方式誘導消費者過度辦理貸款業(yè)務。它們刻意使用"分期繳費""分期付款"等模糊表述來替代"分期貸款"這一專業(yè)術語,使消費者在未能完全理解服務內容和合同條款的情況下,就完成了線上簽字或人臉識別認證,進而簽訂了電子貸款協議。在此過程中,這些機構往往會采用誘導填寫或技術竊取等手段非法獲取消費者個人信息,并將其轉售給第三方用于詐騙等違法活動,給消費者帶來嚴重的信息安全風險。
二是不實承諾誘導貸款。現在互聯網營銷手段層出不窮,各種小視頻或網劇內都穿插了貸款廣告,普遍存在以不實承諾誘導貸款的亂象。部分不法機構及平臺,會借助欺詐性的承諾、夸大其詞的效果宣傳以及憑空杜撰的信息來誤導消費者。例如,他們會鼓吹“一小時放款”“首期免利息”以及夸大最高放款額度。在簽訂的合同里,這些機構或平臺會對內容表述進行模糊處理,或者設置極為苛刻且僅維護自身利益的條款。像若消費者要求提早還款,就必須扣除高額違約金等,這無疑大大增加了消費者的解約成本。更有甚者,一些機構或平臺本質上就是“殼公司”,其主要目的就是騙取錢財,根本無法提供實質性的信貸服務,甚至還會不斷更換地址,以此逃避監(jiān)管和法律責任。當消費者發(fā)現自己被騙后,常常會因為這些機構已經跑路,而陷入維權艱難的困境。
三是隱瞞貸款實際成本。通過低息噱頭掩蓋真實借貸成本。部分機構在營銷推廣時,刻意突出"低至0.03%日息""月息僅1%"等表面優(yōu)惠利率,卻對實際年化利率、綜合資金成本等關鍵信息避而不談。更有甚者,在宣傳材料中模糊處理服務費、手續(xù)費等收費項目,待消費者簽約后,再以"VIP增值服務""專屬定制方案"或"違約金"等名目層層加碼,致使借款人最終承擔的利息和費用遠超最初承諾,陷入"低息誘導、高息套牢"的借貸陷阱。
為保護廣大消費者合法權益,上海小貸協會提示以下幾點:
一是識破虛假宣傳陷阱。不法機構常以"低息""高回報"等誘人話術包裝產品,實則暗藏高額費用和隱形條款。消費者應當保持清醒認知,特別警惕"包過""穩(wěn)賺""零風險"等絕對化承諾。建議采取"三查三問"策略:查機構資質、查合同條款、查實際案例;問清費用明細、問明違約責任、問透服務內容。對任何宣傳承諾,都應要求出具書面說明并多方驗證,切勿輕信口頭保證,避免落入精心設計的營銷話術圈套。
二是核實機構資質至關重要。在挑選各類信貸服務時,應優(yōu)先考慮對方是否具備合法資質,信譽優(yōu)良的機構或平臺。消費者可通過相關部門或行業(yè)協會的官方網站,查詢機構或平臺的業(yè)務資質,明確其經營與服務范圍,從而有效避開不法機構或平臺設下的騙貸陷阱。
三是審慎簽約防陷阱。消費者在簽訂貸款合同時務必保持清醒:一要辨明合同性質,區(qū)分貸款合同與服務協議的本質差異;二要逐條審閱關鍵條款,重點核查利率計算方式、綜合費用構成、提前還款規(guī)則、違約責任等核心內容。簽署的合同等文件都要自己留存一份;三要警惕格式條款中的"文字游戲",對模棱兩可的表述必須要求書面澄清。若發(fā)現"霸王條款"或存在重大誤解,應立即中止簽約流程。建議采取"三不原則":不輕信口頭承諾、不倉促做決定、不簽署存疑合同,必要時可尋求專業(yè)法律意見,切實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四是個人信息保護要警惕。辦理貸款業(yè)務時,務必注意以下要點:1.嚴格保管重要資料,身份證、銀行卡、驗證碼等關鍵信息要做到"三不"——不隨意告知他人、不交由他人保管、不輕易拍照留存;2.養(yǎng)成定期檢查習慣,每月查看銀行流水、每年查詢個人征信報告,及時發(fā)現異常情況;3.掌握應急處理方法,若懷疑信息泄露,要立即聯系銀行凍結賬戶、修改密碼,并向公安機關報案。特別提醒:對任何索取個人信息的要求都要先核實對方身份和用途,拒絕非必要的授權請求,切實保護個人隱私和資金安全。
廣大金融消費者要避免因一時沖動或盲目攀比,進行超出自身經濟實力的消費,尤其要警惕頻繁過度借貸。堅持適度原則,抵制非必要透支。樹立“量入為出、適度消費”的理念。合理規(guī)劃日常開支,優(yōu)先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和學習成長投入。對非必需、非緊急的消費,特別是超出當前支付能力的高消費,應保持克制,避免過度依賴借貸工具陷入“以貸養(yǎng)貸”惡性循環(huán),最終無力自拔。同時更要認清借貸本質,警惕非法借貸陷阱。借貸的本質是負債,而負債需承擔利息和還款責任。
公眾號
視頻號